中国天眼景区 中国天眼景区

无障碍浏览

首页 >
景区动态 >

一桥连天眼 筑就科普梦——解锁平塘借“星”“桥”之力点亮科普与经济双引擎密码

发布时间:2025-11-05 12:41:42    浏览量: 1403    作者: 刘邦和

清晨8点,平塘的山间还裹着薄雾,“中国天眼”景区的科普讲解员已经换上工作服,站在游客中心门口等待首批研学团队。不远处,横跨槽渡河峡谷的平塘特大桥如银色巨龙般苏醒,桥上的车流正载着来自全国的访客,朝着百亿光年外的“宇宙信号”与脚下的“科技奇观”奔赴而来。


这座被称为“中国天眼”的国之重器,与被誉为“天空之桥”的超级工程,在黔南山地间构成一幅“地眼望宇宙,天桥通人间”的画卷。如今,平塘正以“天眼”之名传科普之声,以“天桥”之形聚八方人气,让高深的天文知识走进寻常百姓,让偏远山区的“人间烟火”旺起来,走出了一条“科技+科普+旅游”的特色发展之路。





天眼:从“国之重器”到“科普课堂”,让宇宙不再遥远

“大家看,眼前这个像‘巨锅’一样的建筑,就是能捕捉百亿光年外射电信号的中国天眼!它的口径相当于30个足球场,能接收到宇宙中最微弱的电磁信号——比如一颗脉冲星每秒钟发出的信号,比手表的滴答声还慢。”在天眼观景台,讲解员的声音胜似扩音器,传到50多名小学生耳中。孩子们举着天文望远镜模型,踮着脚望向远处的“巨锅”,眼神里满是好奇。



作为世界最大单口径、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,“中国天眼自正式开放运行以来,已发现1150余颗新脉冲星,在中性氢星系巡天、快速射电暴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。但对平塘而言,“中国天眼的意义远不止于科研——它更是一座连接公众与宇宙的“科普桥梁”。


“以前提到天文,孩子们只在课本里见过‘黑洞’‘星系’,现在能站在天眼旁边,听科学家讲‘怎么给脉冲星起名字’,这种体验是书本给不了的。”来自湖南长沙的研学导师,已经带着多批学生来平塘研学。她记得去年有个内向的男孩,在参加“天眼小科学家”体验活动时,第一次用模拟设备“捕捉”到虚拟脉冲星信号,当场激动地跳起来:“我以后也要当天文科学家!”


孩子体验制作木屋


“科普不是‘灌输’,而是‘点燃’。”每年都会举办“天眼科普开放日”“天文夏令营”等活动,邀请天文学家现场答疑,甚至让游客通过相关设备“旁听”宇宙信号。“越来越多的孩子因为“中国天眼,种下了探索宇宙的种子”。






天桥:从“交通枢纽”到“科技地标”,让远方触手可及

“以前从贵阳到‘中国天眼,要走两个多小时盘山公路,现在走平塘特大桥,1个半小时就能到!”自驾游客刘先生停在平塘特大桥的观景台,对着手机镜头拍摄大桥全景。视频里,这座主塔高332米的大桥,在云雾中若隐若现,桥面上的车流如彩色丝带般流动,“既能看超级大桥,又能去看天眼,这趟旅行值了!”


平塘特大桥不仅是连接贵阳与平塘的交通要道,更是一座“科技地标”。作为世界最高混凝土桥塔大桥,它在建设时攻克“高海拔峡谷风环境下施工”“超大体积混凝土浇筑”等多项技术难题,其桥塔施工精度控制在毫米级,相当于在300米高的塔楼上“搭积木”,误差不超过一根头发丝。



“很多游客来这里,不仅是为了‘打卡’,更是想了解这座桥‘为什么能建这么高’。”平塘特大桥景区讲解员,每天要给游客讲十遍大桥的建设故事:“我们的工程师用‘智能监测系统’,就像给大桥装了‘心电图’,实时监测桥体的微小变化,确保它安全稳固。”


如今,平塘特大桥已成为与天眼齐名的“网红打卡点”。景区在桥畔打造了“天空之桥观光服务区”,设置桥梁科技展厅、观景台等设施,游客可以通过“沉浸式”体验大桥建设过程,还能在观景台俯瞰峡谷风光与大桥全景。“去年服务区接待的游客,其中大部分是专门来了解桥梁科技的。”服务区负责人介绍,平塘特大桥的“科技IP”效应,正与“中国天眼的“天文IP”形成互补,让平塘的“科技旅游”内容更丰富。






研学热潮:从“单向参观”到“深度体验”,让科普落地生根

“同学们,现在我们要做一个‘模拟脉冲星信号’的实验——用手电筒代表脉冲星,通过转动手电筒,让光线像信号一样‘闪烁’,大家观察记录闪烁的频率。”在天文科普教育基地的实验室里,科普老师正带着学生做互动实验。



这样的深度研学体验,是平塘吸引游客的核心竞争力。近年来,平塘整合“中国天眼、平塘特大桥、掌布“藏字石”等资源,设计了“天文探索”“桥梁科技”“地质奇观”三大研学线路,推出“天眼观测体验”“大桥工程实践”“地质科考调查”等20多个特色课程,让游客从“走马观花”变成“动手实践”。


研学学生参观体验馆


“我们的课程都是‘理论+实践’结合的。”平塘县文旅局负责人介绍,比如“天文探索”线路,游客不仅能参观“中国天眼,还能在科普老师的指导下,用天文望远镜观测月球、木星,甚至尝试分析模拟的宇宙信号数据;“桥梁科技”线路则会带游客走进平塘特大桥的建设遗址,让大家用简易材料搭建“迷你桥梁”,理解桥梁承重原理。


这样的研学模式,不仅吸引大量中小学生,还成为高校的“实践基地”。去年,清华大学等10多所高校与平塘签订合作协议,将这里作为“天文科普实践基地”等,每年组织学生来此开展科研实践。“在天眼旁边做天文观测,在大桥旁学工程知识,这种‘实景教学’让理论知识更鲜活。”一名大学生说,去年他在平塘参与了“脉冲星信号模拟分析”项目,“这段经历让我更坚定了学天文的决心”。


研学团排队进入宾宴农家乐就餐


“研学不是‘游而不学’,而是要让游客带着问题来,带着收获走。”县文旅局负责人说,未来平塘还将推出“天文创客”“桥梁工程师”等进阶课程,让科普真正落地生根。






烟火升腾:从“山区小城”到“旅游热土”,让经济活起来

上午11点,平塘县天文小镇的星际家园“天眼风情街”已经热闹起来。沿街的农家乐里,老板们正忙着给客人端菜:“来啦!这是我们本地的酸汤鱼、盐酸扣肉,都是新鲜食材做的!”她的农家乐名叫“星空人家”,窗户上贴着脉冲星图案的窗花,“以前我在外地打工,后来听说天眼景区火了,就回来开了这家店,现在每年能赚20多万,比打工强多了!”


游客正在天文体验馆旁的农产品销售点购买农产品


克度曾是平塘的偏远乡镇,交通不便、产业单一。随着天眼景区的开放,这里成了“天文小镇”,沿街的商铺从原来的10多家增加到现在的200多家,涵盖餐饮、住宿、文创等多个领域。“现在镇上的民宿有80多家,每到周末和节假日都爆满,很多游客要提前一个礼拜预订。”



不仅是克度镇,平塘特大桥所在的牙舟镇也借着“天桥”的东风发展起来。牙舟镇的“陶艺小镇”里,陶艺师傅们正忙着制作印有天眼、大桥图案的陶瓷文创产品。“以前我们的牙舟陶主要在本地卖,现在游客多了,带‘天眼’‘大桥’元素的陶杯、陶盘特别受欢迎,去年销售额翻了一番。”陶艺师傅说,现在中国天眼景区还开了陶艺体验店,游客可以亲手制作天文主题陶艺,“既推广了非遗,又能让游客带走‘平塘记忆’”。


“天眼和大桥就像两个‘引擎’,不仅带动了旅游,还推动了农产品销售、文创开发等产业。”平塘县文旅局负责人说,现在平塘的“天眼茶”“大桥米”“塘边蜂糖李”“平里河四月桃”等特色农产品通过旅游渠道销往全国,“科技+旅游”正让这座山区小城焕发新活力。



餐饮热闹街


从“国之重器”到“科普课堂”,从“超级大桥”到“旅游地标”,平塘用“一桥连天眼”的巧思,让高深的科技变得可感可知,让偏远的山区变得近在咫尺。在这里,宇宙的奥秘与人间的烟火交融,科普的梦想与经济的活力共生——这座被“星”与“桥”照亮的小城,正以独特的方式,书写着“科技惠民”的新故事。


游客休息区小吃摊点





编辑:钟   乾

一审:陆本峰

二审:石国锋

三审:曾祥波